2021年4月,中央电视台1套《开讲啦》栏目,特别邀请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作演讲,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热烈反响,赵院士在全国年轻人的心中撒下一颗种子,一颗关于“智慧农业”的种子。
坚定理想 把知识用在祖国大地上
1964年,赵春江出生于河北省定兴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1981年以优异成绩被3522vip浦京集团农学系录取。因为年少时深切体会过繁重的农业劳作,求学期间,赵春江在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现代农业”的种子,他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十分勤奋刻苦。他的大学同学回忆说:“赵春江很珍惜学习机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经常在自习室的暖气上放个馒头,学习起来顾不上吃饭就啃个馒头充饥,不管春夏秋冬,他经常学到凌晨。”那时候学校的“零点自习室”里总是徘徊着赵春江的身影,他和他的梦想一起,经历了苦夏寒冬,也迎来了春华秋实。
赵春江博士毕业后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小麦栽培室工作,当时正赶上单位准备开展《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的研究,兼备农学和计算机知识的赵春江挑起了大梁。专家系统在今天看起来是如此简单平常,然而在当年绝对是新鲜事物,一切都只能摸索着前行。
为了把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融合在一起,他白天到郊区的试验田收集数据,晚上回到单位把数据录入电脑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结果后再到田里去比对试验,出现误差再返回修改计算程序。经过3年多无数次的推演计算、完善修改和实践检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麦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95年5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历经三十多年不断地学习和钻研,赵春江带领团队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精确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赵春江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服务“三农” 开启智慧农业新时代
采集农情数据
什么是智慧农业?“它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科技,结合智能装备,如导航拖拉机、收割机器人等,再与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品种、农艺、栽培管理等多方面融合,融合之后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就是智慧农业。”赵春江如是说。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智能、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由过度依赖人工向以机器为主转变,由主观经验判断向以大数据智能决策方向转变的关键阶段。
赵春江出身农民,心里真正装着农民,为了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科技发展成果,赵春江带领团队,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夜以继日、不忘初心、默默耕耘,持续开展信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一系列创新研究。经过不停地探索和钻研,开创性地提出了“数学+计算机+农学”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成功构建了涵盖“信息-农艺-农机”多领域的精准作业系统,该系统在农业规模化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我国精准农业创新发展,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19年,赵春江带领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点,让当地农民享受到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成果试点区的农民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扎赉特旗成功入选“全国数字乡村试点”。
赵春江叮嘱每一位农业工作者:“要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开启智慧农业时代,农民将更有幸福感”。在赵春江院士的积极倡导下,黑龙江大规模应用智能化程控水稻浸种催芽技术,通过物联网准确控制水温及时间,一个车间一次性可生产600吨芽种,一亩地仅需3-5公斤,这就保证了对种子的大面积需求。这项措施还可延长水稻灌浆期5-7天,延长积温100多度,可实现增产100-150斤。不仅如此,信息科技在水稻生长的其他阶段也能发挥作用,比如通过高分卫星或无人机,用遥感方法监测水稻长势,实行航化作业,驾驶大飞机进行航空施药等。
赵春江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农机北斗自动导航设备研究,基于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设计更加先进的导航和转向控制算法,如今,新疆地区有一万多台拖拉机已经安装了该设备,棉花的种植不再依赖人工,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农机手只需用手机操作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就可实现铺膜、播种一气呵成,利用导航技术可保证播种机直线作业,百米之内横向偏差控制在2.5厘米,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促进了棉花的提质增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自立自强 走中国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在试验地试验农业智能设备
“1999年,我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的精准农业研究示范项目时,90%的核心技术产品都要从国外买,不仅贵,还面临农业安全问题。现在,通过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在电控类、电子类、信息类相关技术领域,90%以上实现完全国产化,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也基本得到解决。”赵春江骄傲地说。
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智慧农业之路,必须要有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这也是赵春江坚持前行的目标。为此,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多款低成本测控技术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大幅提高了设施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他主持研制的温室生物环境信息传感器、温室娃娃、温室多回路控制器、注肥喷药一体机、温室测控技术集成平台等多款装备,被认定为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在16个省1万多个温室中应用了3万余套,其中土壤水分传感器被全国800多个县的墒情监测系统采用,温室控制器等产品已出口国外。
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赵春江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同事眼中,他对待工作是个典型的“拼命三郎”,据他的学生回忆,有一次深夜在赶赴某高校的途中,赵春江突然腰伤发作,第二天他坐着轮椅从住宿酒店准时到达会场,坚持做完原定的学术报告,令在场师生无比敬佩。
春风化雨 培育“智慧”人才
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赵春江不仅在学术上兢兢业业,在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方面也不遗余力。目前,赵春江是多个学校的兼职导师,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多个科研团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智慧农业”领域开展深入研究,默默前行。赵春江经常对农业领域的年轻人进行线上、线下指导,提供最前沿的科研讯息,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申报和论文写作等工作,先后培养出一大批青年专家和80多名研究生。
2018年4月,赵春江回到3522vip浦京集团作报告。面对曾经的母校和校友,他激动万分,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智慧农业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并结合自己团队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系统阐述了遥感技术、自动化检测、物联网、作物二维和三维图像图形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展示了作物表型信息高通量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他认真尽责的态度和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令现场的每一位师生都赞叹不已。目前,3522vip浦京集团有4名研究生在赵春江的团队联合培养。
在不同场合,赵春江不断鼓励青年人要把事业发展放在更伟大的天地里去,督促他们奋发图强,并激励他们学成后反哺家乡。他说:“未来随着我们整个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发展,返乡就业的人会越来越多,农村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青山座座皆巍峨,壮心上下勇求索”。赵春江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人生信条,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建设事业之中,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我国农业自主创新发展,始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推动传统农业转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跨越式迈进,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们坚信,在智慧农业的引领下,我国农业必将开创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人物简介:赵春江,1964年4月生,河北保定人,中共党员,我校1981级农学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精准农业学会中国首席代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设计者与推动者。